許多知識如果沒有故事的支撐,似乎感受不到它們的強度與衝擊;對於管理學者而言,尤其難以將理論和實務分開。像彼得杜拉克,就以Sears 來啟動他對管理企業的論述、以福特汽車啟動他對管理經理人的看法、以IBM 來啟動管理員工的論述。Chandler 對企業史的鋪陳,展現了「環境─策略─結構」的變動邏輯。Mintzberg 對五位高階經理人的觀察,更改寫了學術界對高階主管的迷思。這在在說明了似乎許多管理學大師的創見,都植基於豐厚的現場資料。
但許多研究者或許也會和我們一樣,累積了豐厚的現場資料,也有若干的啟示,在其中好像隱約可見,但卻又千頭萬緒,苦於爬梳不出具有創新見解,且邏輯清楚、證據完備的論文。這個苦惱在我們與敘說探究此一研究取向相遇時,似乎開始找到解決的可能性。
首先,敘說探究,據說就是以故事為基礎的研究方法(而管理學者不就是從故事中萃取有用的知識嗎?)。其次,敘說探究認為,做研究並非在尋找真理,而是在探究意義,並與學術圈取得共識(那不就是論文撰寫的目標?)。所以,敘說探究不正是現階段以論文發表為主流價值的學術圈的珍寶?但一腳踩進之後,才發現我們必須面對許多的困難。首先,敘說探究緣起於人文科學,來自四個西方國家的研究傳統(見本書第三章),得先克服專有名詞的障礙。這個障礙不只是語意的翻譯而已,更重要的是語脈的認識與理解。於是名詞的迷障猶待解決,但知行的突破卻已迫在眉睫。熟讀研究方法,猶如熟讀兵書,但對如何真正跨出敘說探究的第一步,卻缺乏具體的指導原則,我們只有從行動中逐漸體會與理解。
這些困難的疏解,首要感謝許多先行者,例如蔡敏玲、余曉雯譯自Clandinin &Connelly 原著的《敘說探究》(Narrative Inquiry);王勇智、鄧明宇譯自Riessman的《敘說分析》(Narrative Analysis)。國內管理學界雖對敘說探究尚感陌生,但國外學界已有若干專論出現,雖非主流,但已足能發聲。而管理現場的變異性與豐富性,似乎值得更多面向的投身與探索。
我們於是選擇以創業者的生命故事為探究標的。
田野的豐富讓我們成長。好山好水,風光明媚,但我們僅有一把尺,豈能量度?凡事豈是所謂經濟理性所能道盡。我們於是看到,創業尚有其社會、政治、甚至美學等不同層面值得關注。創業者的邏輯,亦非目標導向所能言盡。若要先找到目標才能前進,哥倫布恐怕到不了北美新世界。
對本書而言,值得一提的是三位作者間的互動與相識。蔡敦浩老師對於敘說探究與創業領域的深入研究;劉育忠老師的專長在歐陸哲學,對敘說探究的上游理論有相當涉獵。王慧蘭老師對教師的敘說探究已有豐富的經驗。三位作者面對田野的豐富與既有知識的不足,採取的是「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的策略。討論再討論,互動再互動,閱讀再閱讀。秉持的是真正地知識交流,互通有無,方逐漸掌握到敘說探究的大致脈絡。不敢說有太多體悟,故稱之為第一堂課。
所以這本書一方面是心得報告,將我們幾年來探究敘說探究的心得彙整呈現,這些心得是且知且行的結果。一方面也是邀約,希望更多有志探究新領域的學術工作者,能夠在行路之前,先有一本簡單的手冊,前行之後,更歡迎與我們互相切磋,一起探索敘說的奧義。一本書的完成需要許多感謝。如果沒有一些因緣,三個人湊不在一起,合作在現時的台灣,似乎不是那麼容易,這是感謝之一。其次,中山大學和屏東教育大學提供的良好環境,讓我們得以樂在其中,學在其中,萬分感恩。瑞典的Johansson 教授和英國的Goodson 教授,具是敘說探究的先驅者,也是我們亦師亦友的楷模,他們不但平時給予我們許多指導,還慷慨提供稿件,他們的無私讓我們感懷。許士軍老師、司徒達賢老師在政大企研所其間的教誨種下我對質性研究的興趣,此次特別寫序鼓勵,讓我深感榮幸。吳靜吉老師橫跨教育、管理領域,其發聲支持別具意義。最後,更要感謝中山大學敘說與創業研究室的同學們,沒有大家的投入,一起進入田野,就沒有探險的機會,當然不會有本書的出現。當然,鼎茂出版公司同仁高效率的編輯能力,讓這本略嫌生澀的學術讀物,得以展現其魅力,亦讓我們佩服。
前程尚遙,且讓我們繼續並肩打拚。
蔡敦浩 劉育忠 王慧蘭 謹識
本書可在 http://spss999.tingmao.com.tw/book.php 鼎茂網路書店洽詢購買!
2011年8月30-31日在台中有為期兩天的工作坊,相關報名細節請上 鼎茂統計諮詢中心 http://spss999.tingmao.com.tw(歡迎您的參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