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自己從博士班到現在的學習路上,真正令人感動與喜悅的剎那,不是畢業,也不是升等,而是得知論文被接受的那一刻,尤其是花了長時間,努力經營的研究成果。個人深信,沒有相當程度的付出,是不會有相當程度的喜悅。而這相當程度的喜悅有部分是來自於相當程度的堅持,尤其是在投稿過程中與評審間的辯證過程。

英國科學家James Watt曾經說過:「真理就像是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厲害,發射出的光輝就越燦爛,」而論文的投稿就像是燧石一樣,雖然它代表著一個研究案階段目標的完成,但更意謂著另一個辯證過程的開始,等待著評論者與撰寫者間智慧的火花。而這個過程中,越是激烈的撞擊,也更將綻放出令人驚豔的成果。這一段被挑戰及自我辯證以及追求真理的過程,更加接近研究的真正精神,對於一個學術研究者來說,也將是個人成長最快的試煉。然而在這過程中,如何的因應,將關係到論文的最終落腳處,令人不禁要問:是否有什麼好的方法可以讓論文更容易被接受呢?

我相信被退稿的經驗,人人都有,而大部分的人也只能依賴自己投稿的慘痛經驗累積,換就一次又一次的經驗成長。這個過程除了令人難熬的漫長等待外,尤其是對於某些評審的意見是否應該正面回應抑或迎合評審的看法而作修正,常常令人感到困擾。黃熾森教授以其個人投稿的經驗,將評審委員與編輯對其著作所提出的意見,以及其個人如何因應的過程,很慷慨的整理出來供讀者參考。對於嘗試投稿的研究者,確實是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學習經驗。但我想更重要的是,黃老師指出了作研究的正確態度,而這個態度也終將決定個人投稿品質的高度。

由於大環境對老師的研究要求越來越嚴格,除了對量的要求外,漸漸的也終將對質有所要求。而在面對以為評鑑準則的遊戲規則下,有些學者將不知不覺的陷入為發表而研究的迷思,而遺忘了當初步上學術研究之途的來時意與初衷。而這本書在你有點要失去堅持的時候,有當頭棒喝的效果。從本書的內容,可以感受到黃老師對學術研究的熱誠,並看見其原創性,對個人有相當大的啟發。相信本書的付梓,將讓讀者對於論文投稿的過程有更進一步的認識,進而感受到與評審編輯對話中所蘊藏的知識能量,誠摯地推薦給所有的學術研究者。

林金賢教授

中興大學企管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oven57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